<
d44l小说网 > 玄幻小说 > 与花共眠(重生) > 第273节
    张烨听得呆呆的,眼睛中又见了泪,末了,竟喃喃道:“我只以为,我是被祸害了的可怜人,偏妹妹那样的……也差点儿遭了这无妄之灾。”

    唐绍见他话中有话,便问:“你怎么了?若有心事,可也好跟我说说呢?别总闷在心里,我见你神情跟昔日大不相同……只怕怀真也看出来了,她必然也担心你,你且别闷坏了自己。”

    张烨听了这话,才咽了口泪,道:“我对你说什么?你可知道……我自打跟着师父起,就以为自己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,只当师父是我的父母罢了,对他感恩戴德的,谁知道……师父却是个大骗子,明明我跟我父母就近在咫尺,他也不肯告诉我,最后害得我们……天人永隔……”最后四个字,却又狠狠地磨了磨牙。

    唐绍听得惊心,道:“竹先生不似是这样狠心恶毒的人,这其中……必然是有缘故的,是了,你的父母,又是何人?如何你说跟他们……天人永隔?”

    张烨深吸一口气,说道:“他的确是有缘故的,但我却无法原谅他。我的父母……你难道还猜不到?他为何把我带进宫来见皇帝?”

    唐绍模模糊糊,惊问道:“跟皇上有关?”

    张烨摇头道:“我宁肯跟他没有关系,那样,只怕他们仍还好端端地活在世上。如今,我只想离开这个地方……横竖我如今,当真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了。”

    张烨说到这里,复泪如泉涌,悲不可遏。

    唐绍虽仍没有猜透其中关系,却心惊肉跳,又见张烨伤怀,他便复将张烨肩头一抱,安抚道:“我知道你的心情,只不过……你也别太伤心了,你的父母虽然不在了,可是你仍有我们一干朋友,还有怀真……我们都会陪着你,你不是孤身一人的。”

    张烨见他这样说,才又抬头看向唐绍。

    唐绍看他眼红带泪的,便叹了声,抬手在张烨背后轻轻地拍了拍,道: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……想来伯父伯母在天之灵,也不愿见你如此伤心之态,只想你快快活活的罢了。你若是想念他们,就也好生振作起来,休要总是这般颓靡伤怀,也叫他们于心不安呢。”

    唐绍竭力安抚,半日,张烨的心绪才平复下来,两个人坐在白玉栏杆边儿上,看天际云卷云舒,两两无言。

    许久,唐绍想起一事,便问道:“是了,你还没告诉我,伯父伯母究竟是何人?”

    张烨才要说,忽地听后面有人说道:“张小爷……皇上召您相见呢。”

    张烨淡淡看了一眼,唐绍望着他,竟有些担忧。张烨便深吸一口气,道:“我现在去见他,见过他之后,我再告诉你。”

    唐绍跳下栏杆,道:“你去罢,且记得我的话。”

    张烨点头道:“我记住了。”上前同唐绍肩头一碰,也在他后背上轻捶了两下,才复放开,跟着那小太监去了。

    背后,唐绍站在原地,目送张烨背影离开,心中无端有些不安。

    且说先前,群臣被急招入宫,都不明所以,小唐在宫门下马之时,正见应兰风出了轿子,小唐忙上前行礼,应兰风还礼,因问道:“你也被召进宫?可知道是何事?”

    小唐心中自猜到几分,只是一时半会说不清楚,便请应兰风且走且说,一边儿道:“岳父可知道竹先生回京了?”

    应兰风道:“我才接到信,还要请他过府说话儿呢……只是听闻他跟着你进宫了,莫非今儿皇上召见众人,跟此事有关?”

    小唐道:“岳父……”转头看向应兰风,他心底藏着的那个极大秘密,不敢跟怀真透露,却猜不准应兰风是不是知情的……偏生这些话,干系甚大,不能随意出口。

    小唐心中思忖片刻,便道:“岳父可知道昔日太子府中,太子妃产下婴儿,却……之事?”

    应兰风点头说道:“隐约听闻,如何?”

    小唐道:“只怕此事另有蹊跷。”

    应兰风眉头一皱,同他对视片刻,看出小唐双眸中如有隐忧。应兰风道:“你的意思是……竹先生进宫……跟此事相关……所以皇上召见众人,难道……”

    应兰风飞快地寻思了一番:如今肃王刚事败,朝中众人诧异之余,都认为熙王是承继大统的不二人选了,然而这会子忽然再冒出太子之事,实在微妙的很。

    应兰风当下就不言语了,两个人各怀心事,往皇帝寝宫而去,又走了片刻,小唐说道:“我听怀真说,岳父得到噬月轮了?”

    应兰风见他忽然问到此事,就笑了笑,道:“怀真那丫头,也不知存着什么心思,竟要此物……幸好顺利到手。我也知道此物是你从沙罗带回的,你可知道此物的来历,又有何用处?”

    小唐因怀真留心这噬月轮,他虽不语,暗中却仔细寻访,毕竟他手段通天,自也找到几个沙罗的行者高人,早明了噬月轮的传说……只是不肯十分当真罢了。

    而应兰风爱女如命,为怀真一句话,便把噬月轮从景深手中“拿”了回来,难道就白放着此物不去打听?只怕他也早有所知,然而不肯实话罢了。

    小唐因此就说道:“我只听说此物仿佛有时光倒转之能……只觉得匪夷所思,也不知是不是怀真小孩儿心性,才一心想要。”

    应兰风也笑道:“我也猜是她又任性呢,然而竹先生倒是很上心此物,只怕这传说……也是有些意思的。”

    两个都是聪明通透之人,小唐听应兰风如此说,就明白他也打听到了,就也一笑说道:“传说如何,倒不要紧,只既然是怀真想要的,便给她好生存着就是。”

    当下就按下此事,又走几步,到了寝殿,已经有几位大臣到了,两人忙也入内,顷刻,就见熙王赵永慕也来到。

    不多时,人便都齐了。

    群臣之中,多半都不明白成帝宣召之意,都在猜大概是因肃王之事罢了。

    成帝见众人都到齐,才由杨九公扶着起身,因环顾了群臣一遭儿,目光在熙王跟应兰风身上停了停,复垂眸说道:“昨日肃王谋逆,但他毕竟是朕的儿子,到底如何处置,朕倒是有些犹豫不决了,不知……众位爱卿是何意见?”

    众人听了,彼此相看,都有些不太敢言,毕竟兹事体大,又偏是皇子作乱,而成帝又是意思含糊,众人都怕猜错了皇上的心意,岂不是糟了?因此无人敢出头。

    成帝见众人都默然,沉吟片刻,就道:“熙王,你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赵永慕听了,拧眉想了片刻,禀奏道:“父皇,本来……肃王所犯谋逆大罪,实在罪无可赦……”

    成帝不动声色,只是听着。

    赵永慕又道:“然而正如父皇所说,父皇念在骨肉之情,儿臣……却也自有手足之情,因此儿臣,也自无法狠心,还请父皇恕罪……”熙王说到这里,便深深低头,不再发一言。

    成帝凝视他半晌,叹了声,此刻,复又问众人之意。

    却有兵部侍郎出面,正色启奏道:“肃王所犯乃是大罪,倘若饶恕,只怕法不成法,皇上断不可一念之仁,坏了纲常律例,此风一开……倘若日后有效仿者,只怕惑乱江山,后患无穷。”

    兵部侍郎齐筠因肃王之事被连累,早就入狱,这兵部侍郎早先被齐筠压制,此刻自然不肯罢休。

    成帝点了点头,又道:“应爱卿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应兰风出列,拱手说道:“微臣觉着,许侍郎所言有理。皇上跟王爷虽然念在手足之情,但对臣等而言,只有乱臣贼子,铁律金规,并没有其他情分可讲。”

    众人之中,有素来跟应兰风交好的,听他表态,都也才敢纷纷表示赞同。

    成帝眉头微蹙,复看向小唐,便问道:“唐爱卿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小唐听问,才道:“臣……亦觉着应尚书许侍郎等所言有理。”

    成帝长长地叹了口气,闭眸抬头,皱眉道:“朕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此事就此落定。群臣也都松了口气……毕竟肃王为人,从来有些严苛过度,所以群臣都慑于他的威势,诺诺不敢言,如今又且作出这等诛九族的恶行来,倘若放过一马,国将不国,只是无人敢先出声儿罢了,此刻见成帝不曾发怒,顺了众人意思,才都宽慰。

    又因众人都知道熙王的为人,着实的光明洒脱,宽仁和祥,虽然素来有些风流不羁的,但倘若收心,未必不是一代明君。

    何况大家伙儿也都心知肚明,先前在太子跟肃王两个人的压制之下,熙王自然也不敢锋芒毕露的,先前那些不羁的举止,只怕也是藏拙而已。

    而方才成帝问熙王如何处置肃王,熙王也并未落井下石,可见不是那等心狠手辣的恶人,因此群臣都属意熙王。

    成帝却并不放众人离开,只又默然了半天,众人都有些讶异,不知还有何事。

    许久,成帝才复开口,说道:“先前太子出事,近来大理寺调查,说是跟肃王脱不了干系……”

    群臣闻声哗然,却又窃窃片刻,成帝道:“已经押下肃王府原本的一个心腹头领拷问……只是朕如今说的,不是此事,而是有关太子之事。”

    众人诧异,纷纷地侧耳细听。

    成帝又思忖片刻,终于说道:“昔日太子妃生子之时……你们众人,可都还记得?”

    在场的这些人里头,就算是最年轻的郭建仪跟小唐,也是知道此等大事的,当下有人点头。

    成帝说道:“然而此事另有内情,朕也是今日才知道,太子的骨血,原来还活着。”

    群臣一时又是哗然起来,除了小唐,其他尽数面露惊愕之色。

    应兰风问道:“皇上这是何意?”

    成帝并未把其中内详同众人说明,只道:“众位爱卿不必诧异,朕已经见过皇太孙,朕如今想问的是……你们对皇太孙,是何意见?”

    群臣面面相觑,许侍郎道:“不知皇太孙又是何人?”

    成帝道:“你们之中,或许有人见过他……他就是昔日做客肃王府上的竹先生……身边儿所带的那名小侍童,当初太子府出事,是竹先生护住了他,如今合浦珠还。”

    果然,因群臣们都跟肃王府有些平日来往,又素闻竹先生大名,竹先生带着张烨行走之时,众人也是见过的,却都想不到,竟然是皇家骨血,顿时震惊过后,又鸦雀无声起来。

    应兰风也自没想到此事,诧异了半晌,想到昔日张烨时常往应公府来,跟怀真的关系又且极好,想到他的举止言行……果然是落落大方,很有些不凡气质,只是……竟然是皇太孙,这真真儿的令人……

    成帝紧闭双唇,锐利双眸打量着在场众人,目光掠过熙王面上,却见他眉头紧锁,也是一言不发。

    忽然郭建仪道:“皇上如何能确信,张烨的确是皇家骨血?”

    成帝道:“朕见过次子,虽无十足把握,却已经有七八分信,何况竹先生何许人也,他既然出面,只怕此事无差。”

    许侍郎道:“然而毕竟事关皇族声誉,皇上还要仔细查验,才能确信,何况竹先生昔日做客肃王府,只怕他暗中跟肃王有些勾结,如今肃王事败,他忽然出现,又说什么皇太孙之事……此中或许会有什么阴谋,也未可知……”

    成帝拧眉不语,众臣都觉得言之有理。

    却正在此刻,听有人沉声说道:“父皇向来明见万里,既然已经亲见了张烨,必然无误了。何况我也素来敬重竹先生高人高行,既然他肯开口,此事必然是真,——儿臣还请父皇下旨,立刻恢复皇太孙身份。”

    成帝转头,见出声的正是熙王赵永慕。

    众人听了,也都诧异地看向熙王,却见熙王一抖蟒袍,竟然跪地,抬头看着成帝,又道:“太子哥哥先前出事,父皇虽然不言,但儿臣也知道父皇心中不安,儿臣也因此日夜难安,如今总算是上天垂怜,竟让太子哥哥的骨血仍在人间,此乃天意!是以儿臣斗胆,恳请父皇,恢复皇太孙身份,再立即下旨,将皇太孙立为太子!”

    最后一句话出,别说是成帝,连群臣也万万想不到……个个震惊,众人连喧嚷都忘了,一时都看着熙王,偌大的寝殿之中,复又万籁俱寂。

    ☆、第 232 章

    熙王说罢,群臣因过于震惊,竟无人开口,顷刻,才有大臣出列叫道:“皇上,此事万万不可!”

    一石击破千层浪,众人都反应过来,亦立即有人道:“臣附议,万万不可!且不说皇太孙正统与否还有待商榷,纵然果真是太子骨血,也并非就能继承大统,还要看其人品,才识种种,若是贸然立为太子,只怕难以服众!”

    熙王闻言,便道:“张烨其人,众位大人中一半以上跟本王一样,都是见过的,竟是个温和明朗的少年,本王虽跟他并无深交,但他毕竟师从竹先生,身为竹先生高徒,人品才识又能差到哪里去?何况只要恢复其身份,再请各位学士们仔细教导,稍加雕琢,未尝不成大器!”

    熙王话音刚落,有臣子皱眉道:“熙王殿下虽然手足情深,然而毕竟也要以社稷江山为重,说句逾矩之言,——论起太子的人选,又有谁比得过熙王殿下?何必要舍近取远,若是贸然立一个来历成谜的少年,岂非儿戏!”

    熙王深锁眉头,回头仍看着成帝,道:“若父皇立皇太孙为太子,儿臣愿意倾尽全力辅佐皇太孙,若有违背,地灭天诛。”说着,便伏身磕头下去。

    先前那臣子骇然叫道:“熙王殿下何以竟如此!”

    又有道:“殿下,使不得!此事还要从长计议。”

    也有人对成帝道:“皇上英明,必然知道要如何取舍,才有利于江山稳固,国祚万年。”

    顿时之间,喧哗之声竟又不绝于耳,整个寝殿复沸腾鼓噪起来。

    成帝环顾周遭,半晌,才道:“朕已命人去传张烨前来,众爱卿且稍安勿躁。”

    果然众人复又鸦雀无声,成帝又对熙王道:“永慕,你且起身罢。”

    熙王垂头道:“儿臣遵命。”这才复站起身来。

    正在此刻,外头小太监道:“张烨进见。”众臣听了,纷纷转头看去,却见从殿外走进一道身影来,却果然生得磊落大方,是个清俊温和的相貌。

    虽然被许多人的目光注视着,张烨却仍然目不斜视,淡淡漠漠地走上前来,也不说话,也不行礼,只是站着罢了。

    群臣见了,一半的人便微微蹙眉,却听熙王小声提醒道:“张烨,快向皇上见礼。”

    张烨转头看他,盯了片刻,才复转过头去,朝上拱手行礼,道:“草民见过皇上。”群臣听了这淡漠声音,又是起了一阵低低地噪然之声。

    成帝略叹了口气,道:“不必多礼了。方才朕跟众位大臣说起你……各位也对你的身世有些半信半疑……朕知道你心里不好过,然而此事毕竟关系皇家血脉,不可大意疏忽,何况你既然唤太子跟太子妃一声父母,就该知道他们跟你骨血相关,毕竟也是希望你认祖归宗,他们才好名正言顺地做你的爹娘。”